心血管病冬季高发,警惕这个发病征兆!
冷空气持续发威。专家提醒,冬季是心血管病的高发期,无论是家中有老人的市民,还是工作压力大的人群,除了防寒保暖,还应特别注意防范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病发病征兆:胸闷、有压迫感“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是一年中心血管病高发时间段,这一点在老年人身上更加明显。”家有老人,应特别注意心血管病的发病征兆——当心血管病发病时,通常表现为血压异常波动和痉挛,患者会出现胸闷,有难以形容的压迫感。这些症状如果在5—15分钟内不能缓解,则属于心血管病的急性发作,应马上就医。
为何心血管病冬季高发?心血管病在冬季高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寒冷且骤寒骤暖。在低温情况下,血管会收缩,容易引起心脏等重要脏器缺血缺氧,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而且冬季昼夜温差大,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容易出现紊乱,增加诱发急性病症的可能性。
血压波动大。冬季激素水平的变化、室内外温度的变化等,容易造成血压波动,尤其是老年人,血压的来回波动会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容易造成心绞痛或脑血管的问题。
雾霾影响。冬季空气污染相对多发,PM5等污染物会加快心率,升高血压,激发血管炎症反应,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引发心脏病。另外雾霾天气气压低,空气中氧浓度也低,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心肺功能欠佳的患者易缺氧。
上呼吸道感染。秋冬季节,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上升。感染后,肺组织的氧交换能力降低,心脏负担增加,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心力衰竭也更容易出现。
5.运动减少。由于天气寒冷,市民户外活动减少,更多地在室内娱乐,年轻人可能更多地上网玩游戏,还有坚守在办公室工作的人群,通常都会久坐不动,再加上气温低,容易引起血管收缩、血流缓慢,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6.饮食不当。春节前后,市民往往容易摄入更多高脂肪饮食,引起肥胖,血压和胆固醇水平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发作的可能性。
这些人群要特别警惕!以下这些人群应尤其要注意防范心血管病。
1.患有高血压。据估计,全国有血压正常高值人数约为35亿。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壁变细。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液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脑血压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长期吸烟。数据显示,吸烟者心血管病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得多,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7倍。因为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粘滞因素的升高。
熬夜压力大,吃动不平衡。深夜EMO(情绪低落)、情绪不稳定、习惯熬夜玩游戏、刷视频是许多年轻人的常态;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让中青年人的压力也不断增大。
同时,冬天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粘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脂肪肝等心脑血管疾病。
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环境中。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室外空气污染物浓度升高与心血管病死亡及发病增加存在显著关联。总悬浮颗粒物(TSP)、SONOx和PM5显著增加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风险。
此外,血脂异常、糖尿病、慢性肾脏病、代谢综合征、睡眠障碍患者也应提高警惕。
冬季安全Tips:心血管病患者在冬季特别要做好以下几点:
1.规范用药。严格遵医嘱用药。
2.注意保暖。
3.科学运动。老年人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睡醒时不要急于下床,先在床上躺一会儿。由于清晨人的血小板容易聚集,血压容易升高,心跳增快,激素水平旺盛,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心血管病患者不宜晨练,冬季要等到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运动。
4.合理膳食。低盐低脂饮食,每天食盐量(包括酱油)要减至5克左右,老年人七成饱即可。老人对口渴反应迟纯,容易缺水又不易觉察,所以早起可缓慢饮温开水500毫升,一日三餐外多饮些水,有助于使血液稀释,减低血栓形成的几率。多食用含膳食纤维充足的食物。
5.严重雾霾天时注意做好防护措施。
心态平和。情绪波动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忌,要保持开朗、情绪稳定且安定,不生气,少激动,保持正能量。
本文来源:羊城晚报
文章转载 非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