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疟疾日:防治疟病早知道
4月26日是全国疟疾日。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人患疟疾后,会出现急剧寒战、高烧、全身出汗等,民间俗称“打摆子”。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急性寄生虫感染,主要由受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以及经输血或母婴传播。”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谢琴秀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可感染人类的疟原虫主要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其中,诺氏疟原虫是人猴共患,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
“疟疾的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寒战、高热及热退伴大量出汗,且这些症状具有周期性。”谢琴秀介绍,人患疟疾后会突发寒战,常持续20分钟至1小时,然后体温迅速上升,常在40摄氏度以上,并伴有乏力、头痛及全身酸痛等症状,待高热持续2~6小时后体温骤降至正常,伴有大量出汗,而后进入无症状的间歇期。
2021年,我国正式获得世卫组织消除疟疾认证。谢琴秀表示,目前我国疟疾病例主要为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非洲和东南亚国家或地区,虫株以恶性疟原虫为主。恶性疟原虫侵犯各年龄红细胞,由于发育先后不一,临床表现为间歇期不规则和症状不典型。疟疾症状不典型主要包括,热型不规则,可以高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伴随症状非特异,可伴有头痛、意识障碍、咳嗽、恶心、腹痛、呕吐等症状。该病潜伏期一般7~30天,也可达数月甚至数年,如患者发病前有疟疾流行区旅居史,就诊时应主动告知医生。
“应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预防疟疾的发生。”谢琴秀表示,目前尚无有效的疟疾疫苗,对疟疾患者和带虫者的规范治疗是减少传播的重要途径。在疟疾流行区要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包括使用蚊帐、安装纱门纱窗等,从事野外作业的人群应注意穿长袖衣裤,防止蚊子叮咬;需短期停留在疟疾高流行地区的人群,也可进行预防性服药,但一般不超过3个月。
来源:人民网
文章转载 非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