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Nature杂志 > 医学全洞悉 >

夏季户外徒步露营,如何防范蜱虫叮咬

导读 夏季是蜱虫咬伤的高发季节。蜱虫靠吸食血液为生,通常在草叶和灌木上等候觅食,当人和动物经过时,挂到身上,伺机吸血。中国科学院动物

夏季是蜱虫咬伤的高发季节。蜱虫靠吸食血液为生,通常在草叶和灌木上等候觅食,当人和动物经过时,挂到身上,伺机吸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郑爱华提醒,蜱虫吸血时可给人体注入麻醉剂、止痒剂和抗凝血剂,无痛痒感,所以人体经常感受不到,户外徒步、露营、公园休闲时应警惕蜱虫叮咬。如果吸血的蜱虫携带有病原体,人体会有感染“蜱虫病”等疾病的可能,在被蜱虫叮咬后几周内出现皮疹或发烧,要及时就医。

“蜱虫病”医学上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所引起的新发传染病(SFTS)(简称发热伴),主要通过一种叫长角血蜱的蜱虫叮咬传播,极少情况可通过密切地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者分泌物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郑爱华介绍,该疾病于2009年首先发现于中国,现在在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均有病例报告。目前大部分病例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安徽、湖北、辽宁、浙江、江苏7个省。2021年北京在门头沟区报道了第一例病例,2023年在平谷和通州均有病例出现。

蜱虫病的潜伏期大概为1周~2周,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血常规检测可以发现白细胞和/或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少数病例病情危重,会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郑爱华表示,“该病虽然没有特效药,但是采用广谱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显著,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近十年的统计结果显示病死率约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多发于春夏季,高峰在6-10月,病例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有向平原和城市蔓延的趋势。“研究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的主要宿主是野生刺猬,病毒可以通过长角血蜱的叮咬从刺猬传播给人。”郑爱华介绍,该病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均较高,中老年人是主要发病人群。长角血蜱在北京广泛分布,远郊山区、近郊的平原密度都很高,在城区的公园和小区也有刺猬携带蜱虫或游离蜱。除当地农民外,户外徒步、露营爱好者,城区的园林工人,公园休闲的市民和宠物等应该提高警惕,避免蜱虫叮咬。

“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不要徒手挤压蜱虫,试图拔出;也不要用火烧,用烟头烫或抹指甲油、凡士林等。”郑爱华介绍,正确的处理方式是,用尖头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蜱虫的头部;用稳定、均匀的力在垂直于皮肤方向把蜱虫拔出,拉出过程不要扭动或猛拉,避免把蜱虫捏碎或扭断头部;检查蜱虫的头部是否完整,如果完整拔出,用碘伏或者酒精消毒即可;蜱虫可以保存在密封的小瓶子里,以备就医时,供医生诊断用;如果发现蜱虫头部留在皮肤中,要及时就医,防止感染。“如果在去除蜱虫后的几周内出现皮疹或发烧,请及时就医,并一定要告诉医生最近被蜱虫叮咬、叮咬的时间以及被蜱虫叮咬的地方,并尽可能携带叮咬的蜱虫。”

如何防范蜱虫叮咬?

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尽量减少进入杂草和灌木丛,平时要注意清理和杀灭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的蜱。

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同时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袖长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避蚊胺是抗蜱较为有效的药剂。

回家后及时洗澡,淋浴有助于洗掉未附着的蜱虫。检查腋窝、腹股沟、头皮、颈部、腰部及脚踝下方等皮肤褶皱、薄弱部位有无蜱附着。并及时检查衣物、鞋袜是否携带蜱虫。

如果同时携带宠物,需及时检查宠物耳部、腹股沟等部位有无叮咬的蜱,如有,使用尖头镊子去除,注意切勿徒手捕捉宠物身上的蜱虫或其他寄生虫并进行挤捏。

除防范蜱虫叮咬外,医务和陪护人员接触患者时也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

本文来源:新京报

文章转载 非本站原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