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由来】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被绑架者或被囚禁者对加害者产生情感依赖、认同甚至保护的行为。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起银行劫案中,因此得名。
这一现象虽然看似反常,但在心理学上可以解释为一种生存机制。在极端压力和威胁下,受害者可能会发展出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以帮助自己应对恐惧和无助感。
一、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由来总结
项目 | 内容 |
名称来源 | 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案事件 |
定义 | 被绑架者对加害者产生情感依赖、认同或保护的行为 |
首次出现 | 1973年8月23日,瑞典北边的Kreditbanken银行劫案 |
主要特征 | 对加害者产生同情、信任、认同;可能拒绝警方营救 |
心理学解释 | 高压环境下,个体为求生而产生的心理适应机制 |
影响因素 | 长期接触、威胁程度、孤立环境、情感操控等 |
后续研究 | 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一现象,用于理解创伤后心理反应 |
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典型案例
- 1973年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案:四名人质在被劫持5天后,不仅没有反抗,反而公开支持劫匪,并拒绝警方营救。
- 其他案例:包括一些绑架案、家庭暴力受害者、战俘等,均表现出类似的心理反应。
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现代应用与反思
如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已成为心理学和犯罪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用来分析各种极端情境下的心理变化。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受害者责任、心理干预和法律保护的广泛讨论。
尽管该现象并非普遍,但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极端压迫时,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适应性远超我们的想象。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更好地支持受害者,并推动社会对心理创伤的认知与应对。
结语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由来源于一次震惊世界的银行劫案,但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事件本身。它揭示了人类在极端情境下的心理韧性与脆弱,也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