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是什么意思】“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初用于描述在绑架事件中,受害者对绑匪产生情感依赖或认同的现象。虽然这一现象并非普遍,但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确实存在。它反映了人类在极端压力和控制环境下可能产生的复杂心理反应。
一、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Stockholm Syndrome)是一种心理现象,通常发生在被囚禁或受到威胁的受害者身上。这些人在长期与加害者接触后,可能会对加害者产生情感依赖、同情甚至支持,从而改变原有的态度和行为。
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起银行劫案中,四名银行职员在被劫持期间与劫匪建立了情感联系,甚至在获释后仍为其辩护。因此,该现象被命名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尽管“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常被用来形容一些特殊情境下的心理变化,但现代心理学对其定义和适用范围已有更深入的研究,不再仅限于绑架事件。
二、表格: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简要说明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Stockholm Syndrome) |
起源 | 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案 |
定义 | 受害者对加害者产生情感依赖或认同的心理现象 |
特征 | 对加害者产生同情、支持、保护等情感 |
原因 | 长期处于高压、控制环境,缺乏外界信息 |
典型案例 | 银行劫案、人质事件、家庭暴力等 |
心理机制 | 为了生存而调整认知,降低心理痛苦 |
现代看法 | 不再局限于绑架,也可用于其他压迫性关系 |
是否常见 | 并不普遍,但有研究支持其存在 |
三、结语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虽然听起来有些极端,但它揭示了人类在极端情境下复杂的心理适应机制。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在压力下的行为变化,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危机时,心理调节的重要性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