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症是什么】斯德哥尔摩症(Stockholm Syndrome)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受害者在被绑架、囚禁或长期遭受控制的情况下,对加害者产生情感依赖甚至认同的现象。这种心理反应通常出现在极端压力或威胁的环境中,使得受害者对施暴者产生同情、理解甚至保护的倾向。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斯德哥尔摩症的定义、成因、表现及案例,以下是对该问题的总结与表格展示:
一、
斯德哥尔摩症并非一种正式的心理疾病,而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情感反应。它最早在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起银行劫案中被观察到,因此得名。在此事件中,人质在被劫持期间不仅没有表现出恐惧,反而开始支持劫匪,并在获释后拒绝指证他们。
斯德哥尔摩症的核心特征包括:对加害者的认同、情感依赖、对施暴行为的合理化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否认。其形成原因可能与生存本能、心理防御机制、情感孤立等因素有关。
尽管斯德哥尔摩症较为罕见,但它在心理学研究和实际案件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变化。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斯德哥尔摩症(Stockholm Syndrome) |
定义 | 受害者在被绑架、囚禁或长期受控情况下,对加害者产生情感依赖或认同的心理现象。 |
起源 | 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一家银行劫案中首次被观察到。 |
核心特征 | 对加害者的情感依赖、认同、合理化施暴行为、否认自身处境。 |
常见原因 | 极端压力、生存本能、情感孤立、心理防御机制。 |
是否为正式心理疾病 | 不是,属于特殊心理反应。 |
典型案例 | 瑞典银行劫案、美国“小美人鱼”绑架案等。 |
影响 | 可能导致受害者在获释后对加害者产生保护倾向,影响司法判断。 |
研究意义 | 帮助理解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适应机制。 |
如需进一步探讨斯德哥尔摩症在现实中的应用或相关心理理论,可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