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黄疸是什么意思】核黄疸,又称胆红素脑病,是一种由于体内胆红素水平过高,导致胆红素沉积在大脑基底节区域而引发的疾病。常见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或出生后不久的婴儿。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一、核黄疸的基本概念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核黄疸 |
英文名称 | Kernicterus |
定义 | 胆红素沉积在脑组织中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 |
常见人群 |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 |
病因 | 胆红素代谢异常、溶血性疾病等 |
危害 | 可能导致智力障碍、听力损失、运动障碍等 |
二、核黄疸的成因
1. 胆红素生成过多
如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加等,导致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2. 肝脏处理能力不足
新生儿肝脏发育不成熟,无法有效将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并排出体外。
3. 胆红素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差
新生儿血浆中的白蛋白较少,无法有效结合游离胆红素,使其更容易进入脑组织。
4. 血脑屏障未完全发育
新生儿的血脑屏障较脆弱,胆红素容易透过屏障进入大脑。
三、核黄疸的症状表现
症状类型 | 具体表现 |
早期症状 | 嗜睡、反应迟钝、喂养困难 |
中期症状 | 肌张力异常(如肌张力增高或降低) |
晚期症状 | 听力障碍、智力低下、运动障碍(如手足徐动症) |
四、核黄疸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 治疗方法 |
产前监测胎儿胆红素水平 | 光疗(蓝光照射) |
出生后密切观察黄疸情况 | 血浆置换疗法(严重时) |
及时处理溶血性疾病 | 药物治疗(如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
保证充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 | 监测胆红素水平,定期随访 |
五、总结
核黄疸是由于胆红素水平过高,导致胆红素沉积在脑组织中引起的一种严重疾病,尤其多发于新生儿。其成因复杂,涉及胆红素代谢、肝脏功能及血脑屏障等多个方面。早期识别和干预是关键,通过光疗、药物治疗及密切监测,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家长应重视新生儿黄疸的监测,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