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肌病的定义】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简称ICM)是一种由于长期心肌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脏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肌因冠状动脉供血减少而发生萎缩、纤维化和功能减退,最终导致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该病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常见于冠心病患者,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缺血性心肌病的定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缺血性心肌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长期处于缺氧状态,进而引发心肌结构和功能改变,最终出现心力衰竭的一种心脏病。 |
病因 | 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也可因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导致心肌损伤。 |
病理机制 | 长期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心室扩张及收缩功能减弱。 |
临床表现 | 呼吸困难、乏力、水肿、心律失常、运动耐量下降等心力衰竭症状。 |
诊断方法 |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脏MRI等。 |
治疗目标 | 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脏负担、控制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
治疗方法 | 包括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利尿剂)、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搭桥术)等。 |
二、关键点总结
1. 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缺血性心肌病通常继发于冠心病,尤其是多次心肌梗死或广泛性心肌缺血的患者。
2. 心脏结构改变:长期缺血可导致左心室扩大、心肌变薄、收缩功能下降。
3. 心力衰竭是主要后果: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无法有效泵血,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
4. 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及时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可延缓病情进展并改善预后。
5. 需多学科综合管理:包括心血管内科、心外科、康复科等共同参与治疗。
三、结语
缺血性心肌病是心血管疾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需要通过综合评估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治疗手段被应用于该病的管理中,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