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是什么病】脊柱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人体的脊柱部位。它属于骨关节结核的一种,是全身性结核病在骨骼系统中的表现之一。脊柱结核多发于青少年和成年人,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更为常见。
该病通常起病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背部疼痛、夜间盗汗、体重减轻、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脊柱变形、神经压迫甚至瘫痪。
脊柱结核简要总结
项目 | 内容 |
疾病名称 | 脊柱结核 |
病原体 | 结核分枝杆菌 |
发病部位 | 脊柱(常见于胸椎、腰椎) |
感染类型 | 慢性感染 |
传播途径 | 呼吸道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扩散 |
易感人群 | 免疫力低下者、长期接触结核病患者者 |
典型症状 | 背部疼痛、夜间盗汗、体重减轻、乏力、脊柱畸形等 |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X光、CT、MRI)、结核菌素试验、痰液或组织活检 |
治疗方式 | 抗结核药物治疗(如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必要时手术干预 |
预后情况 | 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预后良好;延误治疗可能造成永久性功能损伤 |
小结
脊柱结核虽然不如肺结核常见,但其危害不容忽视。由于其症状隐匿,容易误诊或漏诊,因此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一旦怀疑患病,应及时就医,进行系统检查和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同时,加强个人卫生、增强体质、避免与结核病人密切接触,有助于预防该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