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高发期】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进入春夏交替的季节,手足口病也进入了高发期。这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其传播性强、症状多样,家长和 caregivers 需要高度重视。
一、手足口病的基本信息
项目 | 内容 |
病原体 | 肠道病毒(如EV71、CoxA16等) |
传染源 | 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
传播途径 | 呼吸道飞沫、粪-口途径、接触污染物品 |
易感人群 | 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托儿所、幼儿园儿童 |
发病季节 | 夏季和初秋(5月至10月为高发期) |
潜伏期 | 3-7天 |
临床表现 | 发热、口腔疱疹/溃疡、手足皮疹 |
二、典型症状
1. 发热:多为低至中度发热,少数可出现高热。
2. 口腔疱疹或溃疡:常见于舌面、颊黏膜、咽部,疼痛明显,影响进食。
3. 手足皮疹:多为红色斑丘疹或水疱,不痒或轻微瘙痒。
4. 其他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精神萎靡等。
三、预防措施
措施 | 具体做法 |
个人卫生 | 勤洗手,尤其饭前便后、外出归来后 |
环境清洁 | 定期对玩具、餐具、地面进行消毒 |
饮食注意 | 避免生冷食物,保证饮食卫生 |
隔离患者 | 患儿应居家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 |
接种疫苗 | 接种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降低重症风险 |
四、何时就医?
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 持续高烧不退
- 精神状态差、嗜睡或烦躁不安
- 呕吐频繁、无法进食
- 呼吸急促、嘴唇发紫
- 手足皮疹加重或出现其他异常症状
五、总结
手足口病虽属常见传染病,但通过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及时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家长应提高警惕,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尽早采取应对措施。在高发期,更需加强防护,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