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一种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胆红素代谢异常,进而引发黄疸的现象。这种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迅速出现,并且病情发展较快,需及时诊断和治疗。
一、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主要发生在母亲与胎儿血型不相容的情况下,尤其是ABO血型系统或Rh血型系统不合时更为常见。当母亲的免疫系统识别胎儿红细胞为“外来物质”时,会生成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大量胆红素,从而引起黄疸。
该病多见于出生后24小时内,表现为皮肤、巩膜发黄,严重时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甚至造成脑损伤(核黄疸)。因此,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是关键。
二、表格: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关键信息对比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新生儿因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红细胞破坏,胆红素升高引起的黄疸 |
常见原因 | 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等 |
发病时间 | 出生后24小时内快速出现 |
典型症状 | 皮肤、巩膜黄染,嗜睡、食欲差、肌张力低等 |
危险因素 | 母亲曾有流产史、输血史、分娩史;胎儿红细胞被母亲抗体破坏 |
诊断方法 | 血常规、胆红素检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
治疗方法 | 光疗、换血疗法、药物治疗等 |
并发症 | 核黄疸(胆红素脑病)、听力障碍、智力发育迟缓等 |
预防措施 | 孕期产前检查、Rh阴性孕妇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 |
三、注意事项
-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属于高危情况,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
- 一旦发现黄疸迅速加重,应立即就医。
- 家长应了解孩子的血型及母亲的血型,以便提前评估风险。
通过科学的产前检查和产后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