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膜性肾病】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简称MN)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主要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该病以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征,常导致蛋白尿,严重时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膜性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病因复杂,治疗方案也因病情而异。
一、
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免疫复合物沉积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部分人可能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该病多见于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群。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药物或肿瘤等因素相关。治疗方法包括对症支持治疗、免疫抑制剂使用及针对潜在病因的干预。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
二、表格:膜性肾病关键信息一览表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膜性肾病 |
英文名称 | Membranous Nephropathy (MN) |
定义 | 一种以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征的肾小球疾病 |
常见症状 | 大量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乏力等 |
主要病因 | 自身免疫异常、感染、药物、肿瘤等(继发性);不明原因(原发性) |
好发人群 | 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 |
病理特征 | 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免疫复合物沉积 |
诊断方法 | 尿蛋白检测、血清检查、肾脏活检 |
治疗方法 | 对症治疗(如降压、利尿)、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靶向治疗等 |
预后情况 | 部分患者可自发缓解,部分进展为肾功能不全,需透析或移植 |
三、注意事项
膜性肾病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理结果,尤其依赖肾脏活检。治疗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避免盲目用药。同时,定期随访和监测肾功能变化对于控制病情至关重要。
如发现持续性蛋白尿或水肿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