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名词解释】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该病以发热、口腔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为典型症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多发于夏秋季。
一、手足口病概述
项目 | 内容 |
疾病名称 | 手足口病 |
英文名称 |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
病原体 | 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16、EV71等) |
传播途径 | 呼吸道传播、粪-口传播、接触传播 |
易感人群 | 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 |
发病季节 | 夏季和初秋(5月至10月) |
临床表现 | 发热、口腔疱疹/溃疡、手、足、臀部皮疹 |
传染期 | 发病前2天至发病后一周内 |
潜伏期 | 3-7天 |
诊断方法 | 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测(如病毒核酸检测) |
治疗方式 | 对症治疗为主,无特效抗病毒药物 |
预防措施 |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接种疫苗 |
二、疾病特点总结
1. 高发年龄: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和托儿所的儿童中,因为这些场所容易形成交叉感染。
2. 常见症状:大多数患儿表现为轻症,仅有低热、口腔疼痛、食欲下降等症状;少数病例可能发展为重症,引发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3. 传播迅速:由于病毒在环境中可存活较长时间,且儿童免疫力较低,因此容易在集体环境中爆发。
4. 预防关键: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尤其要注意饭前便后洗手、不与患病儿童共用餐具等。
三、注意事项
- 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体温、精神状态及饮食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 若孩子出现持续高热、呕吐、抽搐、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送医,以防病情恶化。
- 目前已有针对EV71型病毒的疫苗,建议适龄儿童接种以降低重症风险。
通过了解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知,从而更好地进行预防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