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简称ICP(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是一种在怀孕期间出现的肝脏功能异常疾病。虽然它并不常见,但在某些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尤其在南美、北欧和亚洲部分地区更为普遍。
一、什么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指孕妇在妊娠中晚期,由于肝脏对胆汁的代谢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胆汁在体内堆积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和黄疸,通常在孕晚期(尤其是28周以后)开始出现。
二、症状表现
1. 皮肤瘙痒:这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从手掌和脚底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瘙痒往往在夜间加重,影响睡眠质量。
2. 黄疸:部分患者会出现巩膜或皮肤轻度发黄,但大多数情况下黄疸较轻微,且不伴随明显不适。
3. 其他表现:如恶心、食欲减退、右上腹不适等,但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三、病因与风险因素
目前尚无明确的单一病因,但研究表明以下因素可能与其发生有关:
- 激素变化:妊娠期间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影响胆汁的流动。
- 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女性更容易患病。
- 环境因素:某些地区的高发提示可能存在地理或饮食相关因素。
- 多胎妊娠:双胞胎或三胞胎的孕妇更易出现该病。
四、诊断方法
医生通常通过以下方式来确诊:
1. 血液检查:检测血清胆汁酸水平是否升高,这是最直接的指标。
2. 肝功能检查: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
3. 临床症状评估:结合患者的主诉和体征进行综合判断。
五、对胎儿的影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虽然对孕妇本身危害不大,但对胎儿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
- 早产:ICP患者早产的风险显著增加。
- 胎儿窘迫:胆汁酸水平过高可能影响胎儿的供氧和营养。
- 胎儿死亡: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导致胎儿宫内死亡,因此需要密切监测。
六、治疗与管理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但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管理和控制:
1.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熊去氧胆酸(UDCA),有助于降低胆汁酸水平,缓解瘙痒。
2. 定期产检:加强胎儿监护,如胎心监测、B超等。
3.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控制饮食。
4. 提前分娩:对于严重病例,医生可能会建议在37-38周左右提前分娩以减少风险。
七、预后情况
大多数ICP患者在分娩后几周内症状会自行缓解,肝功能也会恢复正常。但个别患者可能在产后仍需一段时间恢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虽然不是危及生命的疾病,但其对母婴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孕妇应提高警惕,一旦出现瘙痒或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评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