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影响肺部。这种疾病在人类历史上已有悠久的记载,曾被称为“白色瘟疫”,因其高传染性和致命性而令人闻之色变。
结核分枝杆菌通过空气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出含有细菌的飞沫,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可能被感染。虽然肺部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但结核菌也可能侵袭其他器官,如淋巴结、骨骼、肾脏和脑膜等。
感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个体的免疫状态。健康人的免疫系统通常能够控制感染,使其进入潜伏状态而不引发症状;然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例如老年人、HIV感染者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更容易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会出现持续咳嗽、咳痰、发热、夜间盗汗、体重减轻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幸运的是,现代医学已经开发出了有效的抗结核药物组合疗法,能够显著提高治愈率并减少传播风险。遵循医生指导完成全程治疗是战胜肺结核的关键。此外,接种卡介苗(BCG疫苗)可以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特别是在儿童中预防重症结核病方面效果明显。
为了防控肺结核,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早期发现病例、规范治疗管理以及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同时,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对肺结核的认识水平也至关重要。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这一古老疾病的蔓延势头。